各高等职业院校: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和《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省教育厅决定开展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简称诊改)工作。现将《陕西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实施方案》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联系人:罗继军赵登攀
电话:029—88668916
附件:陕西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实施方案
陕西省教育厅
2016年3月8日
根据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结合陕西高校巡视诊断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为指导,以提高利益相关方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满意度为目标,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完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树立现代质量文化,强化办学特色、内涵建设,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服务“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创造更大人才红利。
(一)统筹规划、分类指导。诊改工作按国家要求,结合我省高职教育实际,统一部署,分批分层逐步实施,确保针对性、实效性。
(二)坚持标准、彰显特色。各院校要落实国家指导方案和我省实施方案的工作标准,同时可结合实际灵活调整诊改内容,突出办学特色。
(三)自主诊改、省级复核。以院校自主诊改为基础,省教育厅按照一定比例对高职院校诊改工作进行抽样复核。
(一)加强业务指导。省教育厅组建陕西高职院校诊改工作专家委员会(见附件1),负责全省诊改工作的指导、复核。
(二)加强数据运用。发挥数据平台作用,利用大数据分析人才培养工作状况,强化人才培养过程质量监测。
(三)院校自主诊改。各院校要制定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完成自主诊改工作,并将自主诊改情况纳入本校质量年度报告。新建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后,开展诊改工作。
(四)开展省级复核。各院校完成自主诊改工作15个工作日内,向省诊改工作专家委员会提交《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自我诊改报告(参考格式)》(见附件2),省教育厅将抽样复核。
(五)运用复核结论。省级复核工作按照《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项目参考表》(见附件3)进行。复核结论反映院校自主诊断结果、改进措施与专家复核结果的符合程度,分为“有效”“异常”“待改进”3种。“待改进”和“异常”的学校改进期为1年,期满后须重新提出复核申请,再次复核结论为“有效”的,同一周期内可不再接受复核。复核结论为“异常”和连续2次“待改进”的学校,省教育厅将对其采取削减招生计划、暂停备案新专业、限制项目申报等措施。
诊改工作于2016—2018年分3批进行(见附件4)。每年9月30日前,有关院校完成自主诊改工作;10—12月,省教育厅进校复核,具体要求另文通知。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院校要落实诊改工作的主体责任,建立诊改工作机制。
(二)加强条件保障。各院校要制定支持政策,从经费、人员、条件等方面对诊改工作给予保障。
(三)加强督促检查。建立督促检查机制,对诊改过程进行动态监测。在省教育厅门户网站设立诊改工作专栏,及时公布相关政策文件和工作进展,接受社会监督。
(四)严肃工作纪律。诊改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教育部二十条要求,不得影响正常教学秩序,不得弄虚作假,对违反规定的严肃追究责任。
附件1
陕西高职院校诊改工作专家委员会
主任委员:
崔 岩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副主任委员:
王晓江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教授
魏焕成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原院长、教授
秘书长:
刘向红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秘书长、教授
委员:
翟振东长安大学原副校长、教授
韩江水西安科技大学副校长、教授
赵 曼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王周锁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
张晓云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
赵居礼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
张权民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
王 晖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王 津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
杨云峰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
刘聪博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陆根书西安交通大学高教研究所所长、中国西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教授
附件2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自我诊改报告
(参考格式)
学校名称:
一、自我诊改工作概述(500字以内)
二、自我诊断与改进报告表
诊断项目 |
诊断要素 |
自我诊断意见 |
改进措施 |
改进成效 |
1 体系总体构架 |
1.1质量保证理念 |
|
|
|
1.2组织构架 |
|
|
|
1.3制度构架 |
|
|
|
1.4信息系统 |
|
|
|
2 专业质量保证 |
2.1专业建设规划 |
|
|
|
2.2专业诊改 |
|
|
|
2.3课程质量保证 |
|
|
|
3 师资质量保证 |
3.1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
|
|
|
3.2师资建设诊改工作 |
|
|
|
4 学生全面发展保证 |
4.1育人体系 |
|
|
|
4.2成长环境 |
|
|
|
5 体系运行效果 |
5.1外部环境改进 |
|
|
|
5.2质量事故管控 |
|
|
|
5.3质量保证效果 |
|
|
|
5.4体系特色 |
|
|
|
校(院)长(签字):年月日
注:1.报告内容必须真实、准确。
2.每一诊断要素的“自我诊断意见”需阐明目标达成程度,主要成绩,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总体不超过500字。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应占一半左右篇幅。
3.每一诊断要素的“改进措施”需突出针对性、注重可行性。总体不超过200字。
4.每一诊断要素的“改进效果”指实施改进措施之后已经显现的实际效果,不是预测或估计成
效。如果措施尚未实施,请加说明。总体不超过200字。
5.自我诊改务必写实,无需等级性结论。
附件3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项目参考表
诊断项目 |
诊断要素 |
诊断点 |
影响因素参考提示 |
数据管理平台相应编号 |
1 体系总体构架 |
1.1质量保证理念 |
质量目标与定位 |
学校发展目标定位是否科学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是否符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是否符合学生全面发展要求;质量保证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人才培养目标一致性、达成度。 |
1.3/7 |
质量保证规划 |
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规划是否科学明晰、符合实际且具有可操作性;实际执行效果是否明显。 |
1.3/7 |
质量文化建设 |
师生质量意识,对学校质量理念的认同度;质量保证全员参与程度;质量文化氛围;持续改进质量的制度设计是否科学有效,是否实现持续改进。 |
2.2/8 |
1.2组织构架 |
质量保证机构与分工 |
学校、院系各层面质量保证机构、岗位设置是否科学合理,分工与职责权限是否明确。 |
8 |
质量保证队伍 |
质量保证队伍建设是否符合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规划要求;人员配备是否符合岗位职责要求;对质量保证机构、人员是否有考核标准与考核制度;考核机制是否严格规范;能否实现持续改进。 |
8.2/8.6 |
1.3制度构架 |
质量保证制度 |
学校、院系、专业、课程、教师、学生层面的质量保证制度是否具有系统性、完整性与可操作性。 |
8.1 |
执行与改进 |
质量保证制度落实情况与改进措施是否具体务实;质量保证制度是否不断改进和完善;是否定期发布质量年度报告,质量年度报告结构是否规范、数据是否准确;院(系)、专业自我诊改是否已成常态。 |
8.7 |
1.4信息系统 |
信息采集与管理 |
是否重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建设;人财物是否有保障,管理是否到位,运行是否良好;是否建立信息采集与平台管理工作制度,数据采集是否实时、准确、完整。 |
3.4/8.1 |
信息应用 |
是否运用平台进行日常管理和教学质量过程监控,各级用户是否定期开展数据分析,形成常态化的信息反馈诊断分析与改进机制。 |
3.4 |
2 专业质量保证 |
2.1专业建设规划 |
规划制定与实施 |
专业建设规划是否符合学校发展实际,是否可行;规划实施情况如何,专业机构是否不断优化。 |
1.3/7.1-7.6/9.2 |
目标与标准 |
有无明确的专业建设目标和标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否规范、科学、先进并不断优化。 |
7.1/7.3/7.4 |
条件保障 |
新增专业设置程序是否规范;专业建设条件(经费、师资、实验实训条件)是否有明确的保障措施。 |
3.4/4/5.1/5.2 6/7.4/7.5 |
2.2专业诊改 |
诊改制度与运行 |
学校内部是否建立常态化的专业诊改机制;是否能够促成校内专业设置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 |
3.4/8.1/8.7/9.1/9.2 |
诊改效果 |
诊改成效如何,人才培养质量是否不断提高;校企融合程度、专业服务社会能力是否不断提升;品牌(特色/重点)专业(群)建设成效、辐射影响力是否不断增强。 |
4/5/6/7/9 |
外部诊断(评估)结论应用 |
是否积极参加外部专业诊断(或评估、认证);外部诊断(评估)结论是否得到有效应用,对学校自诊自改是否起到良好促进作用。 |
4/5/6/7/9 |
2.3课程质量保证 |
课程建设规划 |
课程建设规划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具有可行性与可操作性。 |
7.2/7.5 |
目标与标准 |
课程建设规划目标达成度;课程标准是否具备科学性、先进性、规范性与完备性。 |
7.2/7.3 |
诊改制度实施与效果 |
校内是否开展对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的诊改,形成常态化的课程质量保证机制;是否对提高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产生明显的推进作用。 |
3.4/7.2/8.1/8.2 8.5/8.6/8.7 |
3 师资质量保证 |
3.1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
规划制定 |
学校、院系、专业等层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的科学性、一致性和可行性;规划目标达成度。 |
6.1/6.2/6.3/6.4 |
实施保障 |
是否能为师资建设规划目标的实现提供必需的外部环境、组织管理、资源支撑、经费等保障。 |
5.2/7.1/7.2/8.1/ |
3.2师资建设诊改工作 |
诊改制度 |
是否制定专兼职教师、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聘用资格标准;是否开展对师资队伍建设成效的诊改,形成常态化的师资质量保证机制。 |
6.1/6.2/6.3/6.4/7.2 |
实施效果 |
教师质量意识是否得到提升;教学改革主动性是否得到提高;师资队伍数量、结构、水平、稳定性、社会服务能力等是否得到持续改善;学生满意度是否得到持续提升。 |
6.1/6.2/6.3/6.4/8.7 |
4 学生全面发展保证 |
4.1育人体系 |
育人规划 |
是否制定学生综合素质标准;学生素质教育方案制定是否科学,培养目标定位是否准确;是否因材施教,注重分类培养与分层教学;是否实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加强创意、创新、创业教育。 |
5.2/8.3/8.4 |
诊改制度 |
是否实施对育人部门工作及效果的诊改。 |
8.1 |
实施与效果 |
育人工作是否已形成常态化诊改机制;育人目标达成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主动学习积极性、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是否得到提高。 |
2.2/3/7.2/9.2 |
4.2成长环境 |
安全与生活保障 |
是否实施对服务部门服务质量的诊改,并形成常态化安全与生活质量保证机制;学校安全设施是否不断完善;学生生活环境是否不断优化;学生诉求回应速度、学生满意度是否持续提高;意外事故率是否不断降低。 |
|
特殊学生群体服务与资助 |
建立家庭困难学生、残障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等特殊学生生活保障管理运行机制情况;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体系与运行管理机制情况;能否为特殊学生群体提供必要的设施、人员、资金、文化等保障。 |
5.2/8.8 |
5 体系运行效果 |
5.1外部环境改进 |
政策环境 |
能否促进社会资源引入、共享渠道的拓展;政策环境是否利于学校的质量保证体系和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与完善。 |
|
资源环境 |
是否能够促进校内办学资源的不断优化;学校资源环境能否促进质量保证体系和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与完善,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 |
|
合作发展环境 |
学校自主诊改机制是否有利于政校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不断优化;合作发展的成效与作用是否不断呈现。 |
7.5/9.3 |
5.2质量事故管控 |
管控制度 |
是否建立质量事故管控反馈机制,制定质量事故分类、分等的认定管理办法,对质量事故处理及时有效;是否建立学校、院系两级质量事故投诉受理机构,制定质量事故投诉、受理、反馈制度;是否定期开展质量事故自查自纠,形成质量事故管控常态化管理反馈机制。 |
8.1 |
发生率及影响 |
学校质量事故的发生率、影响程度;处理安全事故、群体性事件的速度与能力;学校质量事故与投诉发生率是否逐年减少。 |
|
预警机制 |
是否建立过程信息监测分析机制与质量事故预警制度; 是否有突发性安全事故、群体性事件应对工作预案; 是否有近三年质量事故分析报告及其反馈处理效果报告; |
8.1 |
5.3质量保证效果 |
规划体系建设及效果 |
各项规划是否完备、体系是否科学,实施是否顺利,目标达成度如何。 |
|
标准体系建设及效果 |
专业、课程、师资、学生发展质量标准是否完备、先进、成体系;能否在诊改过程中不断调整优化;社会认可度如何。 |
|
诊改机制建设及效果 |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是否日趋完备;持续改进的机制是否呈常态化并步入良性循环,人才培养质量是否得到持续提升。 |
|
5.4体系特色 |
学校质量保证体系特色 |
学校自身质量保证体系能否形成特色,应用效果好,并能发挥辐射与影响作用。 |
|
注:1.本表设5个诊断项目,15个诊断要素,37个诊断点。
2.“数据管理平台相应编号”所列的各指标编号,起引导作用,不是规定或标准。
附件4
陕西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安排
序号 |
批次 |
学校名称 |
备注 |
1 |
第一批 17所院校 (2016年) |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
|
2 |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
推荐参加全国试点 |
3 |
陕西职业技术学院 |
|
4 |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
|
5 |
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
|
6 |
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
推荐参加全国试点 |
7 |
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
|
8 |
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
|
9 |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
推荐参加全国试点 |
10 |
陕西工商职业学院 |
|
11 |
西安高新科技职业学院 |
|
12 |
西安城市建设职业学院 |
|
13 |
西安汽车科技职业学院 |
|
14 |
西安海棠职业学院 |
|
15 |
陕西旅游烹饪职业学院 |
|
16 |
陕西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
|
17 |
西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
|
18 |
第二批 18所院校 (2017年) |
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
|
19 |
陕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
|
20 |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
|
21 |
陕西警官职业学院 |
|
22 |
陕西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
|
23 |
陕西经济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
|
序号 |
批次 |
学校名称 |
备注 |
24 |
|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 |
|
25 |
陕西艺术职业学院 |
|
26 |
西安职业技术学院 |
|
27 |
宝鸡职业技术学院 |
|
28 |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
|
29 |
铜川职业技术学院 |
|
30 |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 |
|
31 |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 |
|
32 |
汉中职业技术学院 |
|
33 |
安康职业技术学院 |
|
34 |
商洛职业技术学院 |
|
35 |
榆林职业技术学院 |
|
36 |
第三批 2所院校 (2018年) |
陕西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
|
37 |
西安东方亚太职业技术学院 |
|